查看原文
其他

《雕刻时光》摘抄3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笑看思想
2024-09-05

♥就像勃洛克所说的:“诗人从混沌中创造了和谐。”普希金相信诗人有先知的天赋。每个艺术家都在遵循自己特有的准则,这些准则对其他人完全不适用。(p3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的每一次认知都是通过自己的存在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目标。当然,个体会利用人类所积累的全部知识,但毕竟伦理与情感上的自我认知体验才是每个人生命的唯一目标,且任何一次认知在主观上都是重新体验。人们一次次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痛苦地渴望着能具有他凭某种直觉所认知的理想特质。而这种不可及的个体的“我”的缺陷,正是人类不满足的永恒源头。(p34)
♥无论艺术还是科学,都是掌握世界的手段,是人类在追求所谓“绝对真理”道路上的认知工具。
不过,这两种体现人类创造精神的形式,其相似之处也仅此而已。我敢说,这里的创造,不是发现,而是开创。
如今对我们来说,指出科学与美学这两大认知形式深层的界限和原则性差异要重要得多。
人类借助艺术手段,通过主观体验将现实据为己有。而在科学领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无尽的阶梯要攀登,新旧知识不断更迭,客观真理不断彼此推翻。文学的每一次发现都会产生崭新独特的世界形象,文学是绝对真理的象形符号。它如同启示,如同转瞬间渴切地想把握世间所有准则的愿望:美与丑、人道与残忍、无限与有限。艺术家通过创造艺术形象——独一无二的绝对精神的捕捉器——来表达这些。借助形象,通过有限表达的无限、物质表达的精神、法度之内的天马行空,让感受得以节制。
可以说,正是与隐藏在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中的绝对精神真理相关联,艺术才可以看作包罗万象的象征。(p35)
♥当代艺术以肯定个体自我价值的名义,拒绝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p36)
♥我完全无法相信,艺术家只是为了表达自我才创作。缺乏交互理解的自我表述毫无意义。而单以与他人建立精神联系为目的的自我表述痛苦且无益,结果便是牺牲。是否值得单单为了听自己的回声而奋斗?(p37)
♥直觉之于艺术,就像坚定与信念之于宗教。这是一种心灵状态,而不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是经验主义的,而形象思维是由神启的力量推动的。那是乍现的灵光——就像眼前豁然开朗!但这种灵光并非是局部的,它关乎整体,关乎无限,关乎那些还没有被纳入意识范围的事物。
艺术不是逻辑思维,也无法形成一套行为逻辑,却能反映信仰的某种前提。正因如此,艺术形象只可能毫无条件地被接受。如果说在科学领域你可以从逻辑上向对手证明自己的论点,那么在艺术领域,你无法向任何人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假如你创造的形象令人漠然,没有发掘真实的世界与人性来感染人,观众就觉得枯燥乏味。(p39)
♥杰作以自己独特的法则存在,我们甚至在不同意作者基本观点的情况下,依然能感到情感和美学上的强烈冲击。伟大的作品总是在艺术家挑战自己弱点的过程中诞生的。挑战——不是破坏,而是一种存在。(p39)
♥想法是短暂的,形象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可以说,心灵包容性极强的人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的感受和纯粹的宗教影响类似。艺术的首要任务是感化人的心灵,完善其精神结构。
诗人是拥有孩童的想象力与心理的人,无论他持有怎样深邃的价值观,对世界的印象都是直观的。也就是说,诗人不“描写”世界,而是发现世界。(p41)
♥不再寻求真理的人看不见美好的事物,或者只看到负面的呈现,这种极度的精神空虚令人接受不了艺术却又去评判艺术,从而拒绝在更高层面上思索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导致这样俗不可耐地感叹:“不喜欢!”“没意思!”理由很充分,却好比一个试图画出彩虹的先天盲人。(p42)
♥没有信仰的艺术家,有如生来双目失明的画匠。(p42)
♥“艺术家‘寻找’自己的主题”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主题就像果实,一旦成熟就要求表达自我……这就好比生孩子……诗人没什么可骄傲的——他不能主宰自我,只能服从。
对他来说,创作是唯一可能的存在形式,每一件作品都好比他自己无力停止的举动。(p42)
♥艺术的功能完全不是人们(有时候甚至是艺术家本人)惯于揣测的那样:灌输思想、播撒理念、充当模范。艺术的目的是为人的死亡作准备,开垦并耕作人的灵魂,令其向善。(p4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笑看思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